
一、项目概述
2014年11月,我们的电商代运营团队考察了宁德的一家杏鲍菇生产厂家,得益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,公司出品的杏鲍菇品质非常好,公司不但给永辉超市这样的大型超市供货,产品还出口欧美。
厂家希望通过电商来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,我们考察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产品的深入了解,分析判断该产品是否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。在现场,我们考察了厂家杏鲍菇的制作流程,产品特性、供应链和销售渠道。
二、分析方法介绍
在完成现场考察之后,我选择了SWOT分析法作为策略分析的分析方法。
2.1 关于SWOT分析法
SWOT分析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,是一种常用的战略规划分析方法,代表分析企业的优势(strengths)、劣势(weakness)、机会(opportunity)和威胁(threats),企业界使用它作为战略规划工具,SWOT分析通常在创新流程的早期执行,初衷在于帮助企业在商业环境中找到自身定位,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,现在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。通过SWOT的分析,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、系统、准确的研究,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、计划以及对策等。
图1 SWOT分析
2.2 SWOT分析过程
三、项目战略分析过程
通过分析结果,我得出这家公司当前的条件进入电商平台是有一点的风险的,主要表现电商战略收益难以保障。
3.1 界定目标
本次战略分析的目的通过对环境因素的分析,确认杏鲍菇产品通过电商渠道进行销售的可行性。
3.2 分析环境因素
1.优势(strength)
- 企业有很成熟的商品供应链,而且在行业也有很大的影响力;
- 杏鲍菇的品质可以在生产的过程中控制得很好;
2.竞争劣势(weakness)
- 工厂在偏远地区,物流发货受到局限;
- 产品品类单一;
- 退货商品无法进行二次加工,成为耗损品;
- 目前没有成熟的即食食品产品生产线;
- 企业目前没有针对电商的团队和供应链。
3.机会(opportunity)
- 电商在近些年保持着持续的增长,2014年双十一天猫销售总额突破500亿;
-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网购新鲜蔬菜的需求量很大;
- 杏鲍菇在这些年成为热销的食用菌,需求量一直增加;
- 物流系统逐步完善,顺丰冷链发展迅猛;
- 天猫上面还没有一家专业卖新鲜杏鲍菇的店铺。
4.威胁(threat)
- 生鲜电商现在是热门领域,各大电商平台都开始加大生鲜电商的投入;
- 在福建地区,华威、顺丰、永辉都有生鲜的电商投入;
- 杏鲍菇属于易耗损品,货品的品质在现有的运输情况下很难保证品质;
- 杏鲍菇相对其他冷冻链产品价格偏低,商品的成本无法控制,无法采取低价引流策略;
- 线下超市的销售份额收到线上严重的冲击。
3.3 策略分析
1.SO战略(增长性战略)
状态:外部有机会,公司有优势
策略:充分发挥公司内部优势,抓住机遇
执行:
- 利用完善的供应链体系,通过电商渠道扩大销售量;
- 委托成熟电商公司运营电商产品;
2.WO战略(扭转型战略)
状态: 存在一些机会,但公司内部劣势妨碍着它利用外部机会
策略:利用外部资源来弥补内部的劣势
执行:
- 组建自己的电商团队,设计电商产品;
- 开设既是食品供应链,完善产品二次加工处理能力;
- 开设独立的电商供应链;
- 减少公司到顺丰快递点的发货效率;
3.SI战略(多种经营战略)
状态:外部有威胁,公司有优势
策略:利用公司的优势回避和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,最终将威胁转化为机遇。
执行:
- 将产品供货给第三方公司运营,不负责产品的运营;
- 寻找生鲜产品供销平台,直接给平台供货;
4.WT战略(防御型战略)
状态:外部有威胁,公司有劣势;
策略:减少内部劣势同时回避外部环境威胁,既不正面迎接威胁,最终置之死敌而后生。
执行:
- 需求新的发展方向,通过开设即时食品的供应链,拓展线下销售渠道;
- 提升产品质量,保持现有的线下市场。
3.4 构造SWOT矩阵
完成了环境因素和策略的分析之后,我通过Excel表格制定了该项目的SWOT分析矩阵。通过分析矩阵,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项目策略分析各个部分的详细内容。
图3:杏鲍菇产品SWOT分析矩阵
3.5 策略形成
通过以上分析结果,我给出了这样的结论:这家公司在当前的条件下,进入电商平台是有一点的风险的,主要表现在对物流依赖性太强,商品耗损率高,产品电商销售收益难以保障。
我的最终建议厂商选择WT战略(防御型战略)。
3.6 制定行动计划
最终在我的坚持下,公司放弃了给这家公司代运营电商的计划。因此也无从得知最终无法确认在分析之后他们的执行计划。
四、后记
1.项目后记
因为到底要不要接这个项目,我和另外两位合伙人产生了分歧,我认为公司的任何行动都需要调研研究之后给出合理化的结论,他们认为先把项目接下来拿到佣金,之前的事情只要努力就可以客服困难。
最后项目没有了下文,通过这个事情,加深了我和合作伙伴行事方式不一致的想法,这个想法也是最后导致我离开的主要原因,当然这些是后话了。
2.分析方法反思
回头来看当时做的分析,我个人认为当初的战略分析还不过深入,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
1.采用的分析角度和方法不适合
战略分析的定位过于宏观,其实企业是否要做电商,更需要的是项目投入产出比的分析,对项目的成本和收益进行预算得出的结论应该会更加的直观。另外,这个项目算是一个初创项目,更适合采用采用精益画布的来进行分析。
2.个人能力有限
这个项目是我第一次采用swot模型分析的案例,当时的我对于swot分析方法的掌握还不够,过分强调SWOT分析矩阵的制作,忽视了策略分析之后的结论,导致分析的内容和结论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。